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基於對具有 518 億年曆史的岩石的分析,這些岩石包含科學家目前有記錄以來最古老的化石集合。 根據這項研究,今天活著的許多生物的祖先可能生活在 500 億多年前的現代中國。

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科學家們發現了目前科學已知的最古老的動物化石群之一,其中包含 250 多個物種的殘餘物。
這是一個重要的記錄 寒武紀爆炸,它見證了雙邊物種的迅速傳播——這些生物與現代動物和人類一樣,擁有胚胎時的對稱性,這意味著它們的左右兩側是彼此的鏡像。
在 518 億年前的澄江生物群中發現的化石包括蠕蟲、節肢動物(活蝦、昆蟲、蜘蛛和蝎子的祖先),甚至最早的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祖先) . 最近的研究結果首次表明,該環境是一個淺海三角洲,營養豐富,並受到風暴洪水的影響。

儘管該地區目前位於山區雲南省的陸地上,但該團隊檢查了岩芯樣本,這些樣本揭示了過去存在的環境中洋流的證據。
“寒武紀大爆發現在被普遍認為是一個真正的快速進化事件,但這一事件的因果因素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關於環境、遺傳或生態觸發因素的假設,” 資深作者、埃克塞特大學和雲南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馬曉亞博士說。
“三角洲環境的發現為了解這些以寒武紀雙邊動物為主的海洋群落及其特殊的軟組織保存的繁榮的可能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穩定的環境壓力源也可能有助於這些早期動物的適應性輻射。”
來自云南大學的共同主要作者 Farid Saleh 說: “我們可以從眾多沉積流的關聯中看出,澄江生物群所在的環境是複雜的,而且肯定比以前在文獻中對類似動物群落提出的建議要淺。”

另一位共同主要作者、雲南大學地球化學家 Changshi Qi 補充說: “我們的研究表明,澄江生物群主要生活在氧氣充足的淺水三角洲環境中。”
“風暴洪水將這些生物運送到鄰近的深層缺氧環境,導致我們今天看到的異常保存。”
薩斯喀徹溫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和沈積學家 Luis Buatois 說: “澄江生物群與其他地方描述的類似動物群一樣,保存在細粒沉積物中。”
“在過去的 15 年裡,我們對這些泥質沉積物如何沉積的理解發生了巨大變化。”
“將這些最近獲得的知識應用於研究保存完好的化石沉積物,將極大地改變我們對這些沉積物如何以及在何處積累的理解。”
該研究的結果意義重大,因為它們表明大多數早期物種能夠適應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例如鹽度波動和大量沉積物沉積。
這與早期研究的結果相矛盾,早期研究表明具有相同特徵的動物在更深的水域和更穩定的海洋環境中定居。

“很難相信這些動物能夠應對如此緊張的環境,” 薩斯喀徹溫大學的古生物學家 M. Gabriela Mángano 說,他研究了加拿大、摩洛哥和格陵蘭其他著名的特殊保護遺址。
薩斯喀徹溫大學專門研究細粒度系統的博士後研究員 Maximiliano Paz 補充說: “進入沉積岩芯使我們能夠看到岩石中的細節,這些細節在澄江地區風化的露頭中通常難以欣賞。”
該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標題為: “澄江生物群棲息於三角洲環境”